为了忘却的历程(三)——2003年迎战SARS回忆录 蔡柏蔷| 呼吸风采[4]·协和呼吸
为了忘却的历程
——2003年迎战SARS回忆录 蔡柏蔷
第三阶段 激战阶段
2003年4月20日~5月20日
4月20日是北京市抗击SARS斗争中的关键日期,北京已出现SARS继发病例,SARS病例数已达339例。城市空气中到处蔓延着市民们紧张的情绪,马路上行人稀少,往日车水马龙的东单北大街和长安街都成了一条空旷的大道,北京超市内也与当初的广州一样出现了抢购潮。而此时,北京协和医院内一批专家和教授正在会议室内开会,准备迎头痛击SARS。4月20日医院成立了SARS专家组,我和呼吸内科几位医师徐作军、李龙芸、林耀广均为专家组成员,朱元珏、罗慰慈为顾问。SARS专家组是协和医院迎战SARS的参谋机构,“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有关应对SARS的重大决策、重要的SARS诊断和治疗措施,均通过专家组讨论决定。
专家组成员还经常参加院内疑难病例的会诊工作。我和朱元珏、李龙芸等呼吸内科教授与其他专科的教授曾多次参加特需病房的会诊。最为繁忙的时候,每日会诊多达2~3次,经常节假日或晚上急会诊。其中有2例疑似SARS的病例会诊4~5次。
4月 20 日国家防治SARS紧急科技行动北京组成立,徐作军教授为北京协和医院的负责人。同日许文兵教授受医院派遣担任北京东城区SARS领导小组临床专家。当天他也值SARS二线值班,上午11点收治金港工地的一名30岁发热民工,体温38.8°C,血象正常,胸片未见异常,但血气分析PaO2仅65mmHg,追问病史否认基础肺疾病,难于解释其低氧原因,并且周围陆续有人发热,居住环境恶劣,30~40人同住一室,根本难于隔离,许文兵教授立即通知CDC进行流调。下午2时又收治同一工地另一例发热患者,同样存在低氧血征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方面,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可基本明确SARS的诊断,但由于工地人员密集,卫生防护条件差,如不及时隔离,可能引起工地SARS的爆发。在下午区委SARS工作联席会上,汇报了金港工地民工感染SARS的情况及其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建议尽快对工地进行隔离。引起区委领导的重视,连夜对金港工地民工进行转移隔离,虽然此工地后有8人确诊为SARS,但由于隔离及时,无SARS2、3级感染者,避免了一次SARS大爆发。随后对此工地隔离民工进行了跟踪随诊,为区政府进行和解除隔离提供了科学依据。此为北京首次提出和隔离的建筑工地。此事相应经过曾刊登在北京日报和北京电视台播放。
4月22日晚,王孟昭医师接到去整形医院SARS中心一线的任务,他没有过多的考虑,于4月23日毫不犹豫就奔赴整形医院。4月23日至4月25日三天的时间里完成了整形医院门诊的改造,准备了各种医疗设备、无创呼吸机和有创呼吸机、消毒隔离设备、消毒隔离措施和完成了医护人员的培训。4月25日至5月15日,王孟昭医师所在病房共收治62例SARS患者,其中20例为重症SARS。王孟昭医师作为病房主治医师每天值班12小时,保证患者的治疗和抢救。参加每周一次的专家查房和抢救小组查房。62例SARS患者中死亡5例,其余均康复出院,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并协助整形医院中的肿瘤医院SARS病区的组建。
图2:王孟昭教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SARS中心(整形医院)工作
整形医院SARS中心开始运转后,李龙芸教授就参加整形医院SARS病房的会诊,每周二次,讨论病人诊断及治疗方案,经努力奋斗,摸索出一套治疗SARS病人的宝贵经验,使占病房20%以上的危重病人逃避了死神的追击,康复出院。
4月23日呼吸内科彭敏医师在发热门诊值夜班,晚上迎来了协和医院某科一位技术员,她一家6口不幸同时发热,连小保姆也难于幸免。彭敏医师对所有患者一一询问病史和查体,申请胸部X线片和血常规检查。等全部检查结果全部完成后,立即呼叫SARS主检医师,今天正好是她导师----我本人值班,师生一起研究病例,阅读胸片,认为根据流行病学史,其母在××医院住院时患SARS,这6位患者SARS的诊断较为明确。经报医务处同意,她一家被安排在SARS留观病房。
4月24日我和感染内科盛瑞媛、李太生教授等赴西院SARS病房,为在抗击SARS斗争中不幸感染上SARS的周医师会诊。为同行和同事会诊的心情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前几天周医师还在东院SARS留观病房值班时,曾与我共同讨论SARS病人的病情,一起阅读胸片。而今天周医师却成了患者,躺在病床上。为人治病的人,现在需被别人治病。所幸的是周医师病情还平稳。
4月25日北京SARS医疗救治指挥中心成立,陆慰萱教授(2015年7月已病故)去广和宾馆报道并被聘为北京专家会诊组成员,同天去报道的有王爱霞和陈德昌教授,并要求留下手机号,随叫随到。在SARS中心制定“北京SARS诊治指南(草案)”,除陆慰萱教授外还有陈德昌、复兴医院院长席修明和佑安医院徐道振教授,写作工作通宵达旦才完成,当晚四位教授向北京市委提出三点建议。
4月26日西院 SARS主检医师组成立,徐作军、张晓彤和钟巍医师参加了西院的SARS主检医师值班。
图3:2003 年 4 月在抗击 SARS 期间,北京协和医院西院SARS 病房医护人员合影
4月2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在东单三条礼堂举行SARS培训班,为赴一线医务人员讲解相关临床知识。我和李太生教授应邀参加了授课。我的讲课受到好评,会后刘德培院长特地向我要了讲课幻灯。同日在东单北京医学分会上,讨论了北京市SARS诊治指南草案稿,陆慰萱教授在会上提出了“医学观察”的概念,得到北京式卫生局有关领导的认可,会议决定由陆慰萱教授执笔,并将“医学观察”内容首次列入指南。会后接受健康报记者采访,并将上述三点建议发表在健康报上:(1) 把重症SARS病人集中在有条件的三等甲级医院;(2)规范皮质激素、呼吸机的使用,把呼吸机放在有治疗经验的医院;(3) 充分发挥有呼吸机抢救经验的呼吸科、ICU医生的作用,让他们组织SARS抢救工作。“医学观察”的概念是陆慰萱教授首次提出的,至今仍然普遍沿用。
正值林耀广教授刚回北京不久,4月28日中午,感染内科盛教授与李龙芸教授接到卫生部SARS指挥中心电话,2个小时后立即到北京机场,赴西安给一位新西兰的外宾会诊,盛教授与李教授感到任务非常艰巨,下飞机后,立即奔赴医院,详细分析了病情,一直讨论至深夜,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还没有SARS详尽的临床资料,只能按SARS诊断指南进行诊断。当日陆慰萱教授又受医院派遣去天津给SARS病人会诊,向当地医生介绍诊治进展,交流救治情况。这一日王孟昭参加了北京市卫生局SARS工作会议。
同日曹彬医师从佑安医院撤离,回院还没有休息就回到科内,在谈到SARS治疗时痛感在SARS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缺乏SARS方面的临床学习资料,对SARS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了解并不十分细致,许多药物治疗没有规范,尤其是重症SARS患者的救治方面,原先临床上从事感染学科的医师对呼吸治疗、重症监护,特别是呼吸机的应用并不十分熟悉,而SARS是跨学科的疾病,属于呼吸内科和感染内科的一种前所未见的疾病。面对SARS,我当时认为医务人员不仅仅要有一种勇于冲锋陷阵的气概,而是更需要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医学界应该有一套较为系统、齐全的关于SARS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和临床防护方面的综合教材,很可惜在当时情况下找不到这样一本教材,除非自己动手写。恰好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陶锋来呼吸内科讨论“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医疗诊疗常规”有关章节的修改,不谋而合地谈到关于书写“SARS诊断和治疗”一书的可能性,他提出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在“五一”节以后立即交稿,以满足当前抗击SARS斗争的需要。由于当时手头已经有了部分SARS临床资料和参考文献,我很痛快地答应下来,这本书名定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 SARS的诊治”, 建议本书应该以临床为重点,着重讨论重症SARS的治疗,尤其是以呼吸治疗、无创和有创机械通气为主要内容,并提出请朱元珏教授共同担任主编。
但是,这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国内外没有一本类似的SARS教科书,当时SARS参考文献也相当少,国内疫情发生较早的地区也没有编写一本临床医师用的教材,而且SARS的“庐山真面貌”还没有被医学界所完全认识,争议也颇多,写作有一定的风险。此外,呼吸内科的所有医师正在忙于应对SARS,连写书的作者都难找。在这种情况下,呼吸内科医师知难而进,克服困难,请在西院SARS隔离病房中工作的几位医师、以及从一线下来休整、隔离阶段的医师,如白彦、曹彬医师和感染内科刘正印医师等也参与写作。白彦医师在短短几天内迅速参考国内外文献,把SARS的病因学总结出来。徐作军等医师把SARS的参考文献资料带进隔离病房,稿件通过电子邮件发給主编等方法快速传递稿件。这些在一线工作的内科医师们身着隔离衣,眼带防护镜,口和鼻捂着厚厚的口罩,一手拿着听诊器,一手拿笔,在完成医疗工作的同时,以极快速度完成这本15万字的SARS医学教材书稿。书稿于5月8日交給出版社,出版社连夜校稿印刷,5月14日出书,6天就完成印刷、出版和发行一本书,在医学书出版史上可以说这一速度是空前的,这是国内外第一本供临床医师阅读的“SARS”正规医学教材。本书出版后获得好评,供不应求,单单“拜尔公司”就直接向出版社购书1000本,在5月中旬作为礼品赠送給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当时被称作为“雪中送炭”和“久旱逢甘霖”。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 SARS的诊治”一书就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SARS作为一个引起免疫力下降、全身出现炎症反应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应当着眼于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保护脏器功能。尽管当初国内专家提出SARS早期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甚至提出可以进行冲击治疗的方案。但我在主编的本书中明确提出,对于确定诊断的病人、体温超过38度而且常规治疗两天体温不下降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首选药物为甲基强的松龙。轻症病人可选用40mg/天,静脉滴注;或40mg/次,12小时一次。重症病人可选择80mg/次,12小时一次,最大量不超过320mg/天。初始剂量维持5~7天,然后减量,总疗程为14天。以后的临床实践证明这些治疗措施是经得起考验的,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至今仍然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4月29日晚11时左右,我刚要上床睡觉,家中的电话又响了,这是医务处来电,说李院长要你立即来院讨论重大问题。15分钟后我来到医务处,李院长、刘大为、李太生、王仲等教授已在医务处等候。这次午夜紧急会诊的内容是2 例住院患者的诊断问题,能否诊断SARS 或SARS疑似病例。这将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决定,是一种左右为难的挑战。如果作出SARS 或SARS疑似病例的诊断,那么医院就要封闭病房,隔离全部医务人员和所有病房内患者;如果漏诊SARS或SARS疑似病例,那么医务人员和病房内其他患者将面临感染SARS的危险。要知道目前SARS的诊断是临床诊断,当时还没有实验室的诊断标准。所以掌握全部临床资料、仔细阅读影像学资料和认真分析临床病例将是作出正确诊断的先决条件。几位教授和病房医师、护士在特需病房内挑灯夜战,紧张磋商,我认真分析一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后,指出本例是肿瘤术后发热,胸部CT仅仅有双下肺少量纤维条索状阴影,而且左侧有少量胸腔积液,认为此例不能诊断SARS。分析立即得到其他教授认可。事后证明诊断是正确的,患者经过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另一例病例经过仔细研究分析也排除了在院内感染SARS的可能性。事实证明,排除SARS与诊断SARS同样重要。
4月30日陆慰萱教授参加北京科学会堂会议,讨论如何规范SARS治疗,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率,SARS死亡率,对北京SARS诊治指南中的皮质激素和呼吸机使用方法又作了修订,陆慰萱教授是执笔者之一。
5月1日轮到我值SARS主检医师班,当日早晨交班会上,我向李院长反应,目前SARS诊断和治疗方面还不十分规范,应该有一诊断流程图和治疗方案,治疗方法不应由于值班医师的轮换而随意更改。经过反复研究,并参考文献,绘制出一张明了的SARS诊断流程图。后来“瞭望周刊”5月13日19期“北京协和医院:科学战非典”一文中,报道了关于流程图的设计过程。5月1 日也是小汤山医院完工后接收第一批SARS患者的日子,当夜(实际上是5月2日清晨3时),从协和医院急诊室SARS留观室转运走8名确诊患者,从这天起协和医院诊治SARS患者的压力逐渐减轻。
5月3日我赴东城区卫生局参加由北京市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会上由钟南山院士介绍了广东省抗击SARS的经验。这对于正在应对SARS的北京市医务人员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整个“五一”假期,我完全是在办公室度过的,除参加会议和奋笔著书外,还抽空打扫办公室,因为SARS流行之后,打扫卫生的工友已拒绝为呼吸内科办公室清扫卫生了。
5月5日陆慰萱教授在首都医科大学参加了北京市韩德民、梁万年召开的SARS科研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朱宗涵老局长和北京市的专家。科研分3个组,陆慰萱被安排在治疗组。5月6日又奉命去甘肃省定西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主持人杨春的SARS病情进行会诊,会诊后中央电视台来人带鲜花迎接,CCTV领导人接见并宴请了陆慰萱教授。
5月7日许文兵教授作为临床专家在CCTV国际频道介绍规范发热门诊的意义。谈到SARS病人减少后发热门诊工作重点的转换,由原来尽力发现和诊断SARS,进行治疗和隔离,避免漏诊转为加强发热病人管理,提高发热的鉴别诊断水平,尽量避免发热病人的误诊。同日健康报登出了陆慰萱教授撰写的“SARS的诊治程序”一文。
5月8日许文兵教授接替徐作军教授担任协和医院西院SARS的主治医师,负责外宾,高干和本院职工中的SARS病人的诊治并负责全院(西院)的发热病人的会诊。许文兵教授对每例确诊患者均密切观察,积极救治,组织有关专家会诊。使所有SARS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很快康复。对疑似、甚至确诊病例,认真排查,积极治疗。尽快排除,减少损失。抗击SARS期间,许文兵教授受医院派遣任北京东城区政 府SARS防治组临床专家,主要负责对辖区各医疗机构的发热和疑似病例的诊断治疗进行指导,并为区政府抗击SARS的科学决策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许文兵教授无论在白天夜间还是节假日,对各院的会诊,随叫随到,认真负责,仔细了解病情,敢于承担责任和风险,有时甚至力排众议,先后对30例左右SARS疑似和医学观察患者进行诊断和排查,无一例漏误诊。获得区领导和兄弟医院的好评。许文兵教授根据SARS疫情的不同阶段,为东城区区委区政府抗击SARS的科学决策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包括:(1)疫情严重时隔离建筑工地;(2)规范发热门诊,成立专家组,以提高发热病人的诊断水平;(3)加强特殊人群发热病人(包括慢阻肺,糖尿病等)的管理 。
5月8晚日我应邀到北京电视台参加“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节目,与红十字会的专家共同介绍了关于抗击SARS的科普知识,并且高度评价了北京市群众在抗击SARS中所作的贡献。
5月9日晚上8时,我和呼吸内科曹彬、白彦、钟巍和钱骏医师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直播节目“我们必胜”,疾病预防中心(CDC)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朝阳医院感染SARS后已康复出院的张锦护士、佑安医院的义工等也同时登场。这是CCTV精心组织的一台大型现场直播节目,时间长达2小时。这一节目是在SARS流行已经有明显下降的形势下进行的,节目中曾光教授和我指出要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把抗击SARS的斗争进行到底。呼吸内科派出强大阵容参与节目,受到CCTV主持人好评,称之为“梦之队”。节目进行时,主持人特地向全国观众介绍了呼吸内科在抗击SARS中,战斗在一线的曹彬和白彦医师。节目播出后第二天,一个呼吸内科的老患者打电话到呼吸内科办公室。说:“因非典流行,我已好久没有来医院看病了,但我特别惦记着你们,昨天在电视里见到你们,你们平安无事,我就放心了”。这真是“疾风知劲草,患难见人心”。
图4 (a 和 b):2003年5月9日,在激战SARS的关键时刻,我和曹彬、白彦、钟巍、钱骏医师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嘉宾,参加“我们必胜”电视直播节目,主持人撒贝宁热情洋溢地向全国观众介绍了刚从奋战在SARS前线回来的曹彬等医师,称呼吸内科为“梦之队”。
5月11日我参加卫生部召开的“皮质激素在SARS治疗的应用”座谈会。针对目前皮质激素应用混乱的情况,与会专家指出“皮质激素是一把双刃剑”,应该有明确的应用指征,适当的应用剂量和应用时间,应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其副作用。
5月13日陆慰萱教授参加“北京SARS工作专家例会”,同去开会的有王爱霞教授,还有北医的流行病专家和病毒所专家等,讨论有关北京“发热急诊”、“病死率”和实验室检查等各项工作,会议一直开到半夜11:30。
5月15日下午2时,我和李太生、王仲到西院为在工作中不幸患上SARS的放射科技术员会诊。会诊结束后又立即回医院参加关于“SARS康复期血浆治疗方案的设计”,与会者有朱元珏、王爱霞、肖毅、李太生等。会后由我和肖毅教授作了SARS患者康复血浆治疗方案的起草和制定等工作。
当日晚6时,药物研究所召开关于西维来斯钠治疗重症SARS患者的临床药物研究事项,西维来斯钠是国家医药总局批准的第一个用于SARS治疗的临床试用药物。我和单渊东教授与会。
5月16日朱元珏教授参加了关于SARS在松下彩管厂流行的会议。同日林耀广教授写信向中央主要领导人建议采取防治非寻常疾病突发的根本措施。
5月17日(星期六)下午,我接到医院来电,通知第二天下午3时与王爱霞、崔丽英教授赴中日友好医院ICU会诊一例特殊病例。这是5月16日北京协和医院正式接管中日友好医院20张重症监护病床之后,接收的第一个病例。为保证会诊质量,我提出将病历立即从中日友好医院传真到家中。当晚我仔细地研究了这份病历,发现此例患者的诊断存在不少疑问。18日下午的会诊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他教授也有相同的认识。
在这一阶段里,呼吸内科自年轻医师到老教授均参与了应对SARS的医疗工作。罗慰慈教授曾3次参加301医院有关SARS疑难病例的会诊。并且应邀到北京电视台录制关于SARS诊治的电视节目。应《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新药评审》和《中国全科医师》等杂志邀请,书写有关SARS治疗过程中皮质激素的应用问题。朱元珏教授多次参加院内外会诊,北京医院、301医院和河北省医院等曾三番五次地邀请朱元珏教授会诊有关SARS诊断和排除的病例。和睦家医院是外国经营的一座美丽的私人医院,在北京对SARS战斗中,他们也认真投入,不放松对去就诊的每一例病人的诊断,其中有一位在京工作的澳大利亚籍外宾,已持续发热一周余,望北京协和医院给予确诊,奉李学旺院长指示,李冬晶主任、盛瑞媛教授和李龙芸教授一起赴该院,经详细讨论,再次给病人检查血常规、胸CT等,最后排除了SARS。
这段时间内,尽管SARS猖獗,呼吸内科所有医师仍然坚持参加呼吸内科门诊工作。当SARS肆虐北京时,人们已害怕去医院。昔日“门庭若市”的协和医院门诊,现在“门可罗雀”,每日门诊量从4000~5000人次,急剧下降到500~600人次。但协和医院呼吸内科门诊仍有许多病人来就诊,发热、肺炎的患者陆续不断,有的病人怕得SARS,但更多的病人非常害怕被医师诊断为SARS。有的患者刚从外院SARS病房出院,即来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就诊,要求继续做进一步的诊治。面对面接触这些病人,任何人可能会产生“怕被传染”的心理。但这些患者能在这种危难之际来到医院就诊,这是对呼吸内科医师的信任,同样对呼吸内科医师而言,这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与往常一样,呼吸内科所有医师在诊治的工作中,均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做到不漏诊、误诊,尽量做好病人的病情解释工作。
这里应该特别指出,在这一阶段内呼吸内科近来出国的几位医师,如高金明、徐凯峰、王京岚和钟旭等医师,“身在曹营心在汉”,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抗击SARS的斗争,他们给医院发来慰问信和送来医疗防护用品等,表示对抗击SARS斗争的支持和对科内同事们的关心。王京岚特地从美国寄来N95口罩给呼吸内科每一位同事,捎来的信中写道“同志们,我虽然不能和你们并肩战斗,但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徐凯峰医师还寄来大量参考资料,并经常来电话询问科内的情况。高金明原定于今年9月回国,SARS流行后,问他还打算回来吗,他表示坚决回国,回国计划不变。
每年5月,全世界呼吸内科医师可能都在期待参加美国每年一届的呼吸内科年会(美国胸科医师年会,ATS)。我也不例外,当时我非常想了解国际上对于SARS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今年没法参加ATS了。一是抗击SARS的任务不允许我离开;二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家也不会允许我参加会议。不过,后来我知道,美国胸科学会年会(ATS)年会仍如期在西雅图开幕,世界各地与会者逾万,不减往年。ATS会议日程本在当年年初就已经定好,临时增加了SARS专题,特地从中国请来钟南山院士主讲。可容纳千人的会场提前半小时竟早已爆满,门外挤满成千上百的全世界呼吸内科精英。会场外临时架起两台大屏幕电视,实况转播。钟院士因为来自SARS前线而受到尊重。钟院士昂然上台,全场在主席提议下热烈鼓掌,会场里外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表示对抗击SARS一线勇士的敬意。钟院士英文驾御自如,语调铿锵有力,深深地感动了参会的全世界呼吸内科医师。
作者简介
蔡柏蔷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阻肺学组副组长。
研究方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研究课题: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等临床和基础项目。发表论文198篇。主编《协和呼吸病学》、《高级医师案头丛书- 呼吸内科学》、《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常规》、《当代呼吸病学进展》和《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等呼吸内科学术专著。
2003年授予“北京市统战系统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称号。
2004年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特等奖”。
2007年度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精品教材荣誉证书。
2010年中国医师协会授予“中国呼吸医师奖”。
2013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医疗成果二等奖”
往期回顾
【呼吸风采 第3期】为了忘却的历程(二)——2003年迎战SARS回忆录 蔡柏蔷
【呼吸风采 第2期】为了忘却的历程(一)——2003年迎战SARS回忆录 蔡柏蔷
文字来源:蔡柏蔷
文字编辑:田欣伦
栏目负责:徐燕
版面编辑:郭乃昕
图片来源: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协和呼吸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